您所在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氧吧
一个方法,让未来现在就来
发布时间:2018-04-22    点击数:    作者:

与未来相比,人们总是感觉此时此刻的事情更紧迫,因而总是推迟指向未来的行动,直到未来变成了现在,采取行动已经来不及。例如,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失败。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现象。时间贴现是指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它是行为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人们根据行为结果的价值而选择相应的行为,而对行为结果价值的判断又会受到时间的影响。有关语言学理论认为当用于描述现在和未来的语言区别越大,时间贴现现象就会越明显。而心理学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在心理层面我们并不能完全的将现在的自我与未来的自我进行联结,因此即使奖赏更小,我们也更倾向于得到即时的奖赏。比如,让人们在今天得到100元和1个月后得到120元之间做出选择,人们更多地会选择前者。

联结未来与现在自我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的存在差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儿童想象,未来他们将在多大年龄、长成怎样的大人,实验结果发现儿童对现在和未来自我的联结能力确实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好联结能力的儿童在当下和之后都会有更好的学业表现。

这一结果听起来让人难过,但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减少时间贴现倾向,更早的为未来做准备。我们暂时将这种方法称为“时间度量”法:预估未来时用更小一点的单位,例如以“日”代替“月”,或以“月”代替“年”。

“时间度量”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首先,人们存在一种将时间和距离进行类比的倾向,与距离越远事物的细节越不清楚相似,距离现在时间越远的行为及结果,我们所能认知到的细节也越模糊。因此与较近的未来相比,时间跨度越大,对未来估算的度量也越粗略,比如我们会说3个月来代替2160小时。因此当度量确定以后,我们在意识层面就开始预估“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准备做这些事情,当我们认为时间距离比较远时(也就是度量比较粗略时),我们倾向于考虑“是否”采取行动,而当认为时间距离比较近时,我们就开始考虑“如何”采取行动。最后,在预估时,迫在眉睫的感觉可以增加未来自我与现在自我的联结,也就是说,当我们感觉未来越近,我们就更愿意牺牲即时利益去为未来做准备。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这一改变的效果却是非常显著的,实验证明,当让成人被试考虑“想象一下你还有30年退休,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为退休存钱?”人们回答大概8年后,而让被试考虑“想象一下你还有10950天退休,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为退休存钱?”时,人们回答大概是2年后,仅仅是将“年”改为“天”,就将人们为未来做准备的时间提前了4倍!

我们总是期待未来将会有所不同,又总在抱怨未来遥不可及,也许未来可能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遥远,我们需要的只是把度量单位“年”换成“日”。